2025年7月7日 星期一 农历 本月22日大暑
当前位置: 首页>国际粮农热点

信阳毛尖-绿茶之王

——国际茶日系列之四

日期:2020-05-08      作者:       来源:农民日报国际

  

 

  信阳毛尖又称豫毛峰,产自河南,被誉为“绿茶之王”。主要产地在信阳市浉河区(原信阳市)、平桥区(原信阳县)和罗山县。民国初年,因信阳茶区的五大茶社产出品质上乘的本山毛尖茶,正式命名为“信阳毛尖”。 

信阳毛尖拥有“细、圆、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浓、汤色绿”的独特风格,具有生津解渴、清心明目、提神醒脑、去腻消食等多种功效。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与贵州茅台同获金质奖,1990年信阳毛尖品牌参加国家评比,获绿茶综合品质第一名。2017年在首届中国国际茶博会上被组委会授予“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称号。 

  历史   

 

  信阳种茶历史悠久,茶树原产地在我国西南云、贵、川一带。 

   唐朝时期,茶叶生产发展逐渐兴盛,信阳成为著名的“淮南茶区”,所产茶叶品质上乘,列为贡品。1987年,考古学家在信阳固始县出土的古墓中发掘有茶叶,考证距今已有2300多年。北宋时文坛大家苏轼有言:“淮南茶,信阳第一” “品不在浙闽之下”。 

  20世纪初期,信阳毛尖的加工技术得到快速发展,逐渐改进完善了毛尖的炒制工艺。1913年产出了品质很好的本山毛尖茶,命名为“信阳毛尖”。1915年,浉河区董家河镇车云山生产制作的茶叶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此后,产于董家河“五云山”、浉河港“两潭一寨”、谭家河“一门”(土门)的茶叶被定名为信阳毛尖。 

  产区  

 

  信阳有着茶树生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地处北纬高纬度地区,年平均气温15.1℃,有利于氨基酸、咖啡碱等含氮化合物的合成与积累。雨量充沛且多集中在茶季。 

  信阳山区的土壤,多为黄、黑砂壤土,深厚疏松,腐殖质含量较多,肥力较高,PH值在46.5之间。历来茶农多选择在海拔300800米的高山区种茶。 

  山势起伏多变,森林密布,植被丰富,雨量充沛,云雾弥漫,空气湿润。太阳迟来早去,光照不强,日夜温差较大。茶树芽叶生长缓慢,持嫩性强,肥厚多毫,有效物质积累较多。 

  信阳毛尖的驰名产地是浉河区董家河镇“五云山”(车云、集云、云雾、天云、连云五座山)、浉河港镇“两潭”(黑龙潭、白龙潭)、“一寨”(何家寨)、谭家河乡“一门”(土门村)。 

  工艺 

 

  根据信阳毛尖的生长季节,采茶期分三季:谷雨前后采春茶,芒种前后采夏茶,立秋前后采秋茶。谷雨前后只采少量的“跑山尖”,“雨前毛尖”被视为珍品。 

  信阳毛尖对盛装鲜叶的容器也很注意,用透气的光滑竹篮,不挤不压,并要求及时送回荫凉的室内摊放2-4小时,趁鲜分批、分级炒制,当天鲜叶当天炒完。 

  信阳毛尖炒制技艺已经荣列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工艺为筛分、摊放、生锅、熟锅、初烘、摊凉、复烘、毛茶整理、再复烘。    

  泡法 

  信阳茶人年鹤龄曾写有《茶具与信阳毛尖十道茶》一文,对信阳毛尖十道茶作了详细介绍。 

  信阳毛尖十道茶的程序如下: 

  第一道:鉴赏佳茗毛尖茶。从茶盒中取出新茶,置放于赏茶盘中。 

  第二道:泡茶玉液龙潭水。泡茶选用龙潭泉水或纯净水,冲泡信阳毛尖,水温在80度左右。俗话说:“老茶宜沏,嫩茶宜泡”。 

  第三道:烫壶温杯洁器具。向茶壶中注水,然后将壶水倒入茶海,依次倒入闻香杯、品茗杯、再用茶筷夹住杯子,清洁茶具。 

  第四道:毛尖入壶吉祥意。向壶中注入少量水,采用“中投法”,用茶匙将茶叶轻拨入壶内。 

  第五道:重洗仙颜涤凡尘。信阳人喝茶,讲究头道水、二道茶,为了更清洁卫生,要把这第一道茶水倒掉,又叫洗茶。 

  第六道:浸润毛尖露芳容。采用“回旋注水法”向壶中注水少许,浸润茶芽,称为温润泡。 

  第七道:回青沏茶表敬意。将水注入壶内,下提拉注入,反复三次,雅称“凤凰三点头”,然后用壶盖轻轻拂去茶汤表面泡沫,称为“春风拂面”。 

  第八道:玉液回海待君品。将壶中茶水迅速倒入茶海内,使茶汤分离,浓淡均匀。 

  第九道:平分秋色入茶盏。将茶海里的茶水依次斟入闻香杯,斟茶七分满,留下三分情。 

  第十道:敬奉宾客一杯茶。向宾客献茶,茶艺师要与宾客一同品茶。品茶可采用“三龙护鼎”式端杯手法,先观汤色之均匀、嫩绿、明亮,然后品滋味及润喉,分三口品下。即一润唇、二润舌、三润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