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国际粮农热点

岩岩有茶,非岩不茶

日期:2020-05-11      作者:       来源:农民日报国际
  

   

  武夷岩茶是中国传统名茶,是具有岩韵(岩骨花香)品质特征的乌龙茶。产于福建闽北“秀甲东南”的武夷山一带,茶树生长在岩缝之中。 

  武夷岩茶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武夷岩茶属半发酵的青茶,制作方法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最著名的武夷岩茶是大红袍茶。 

  武夷岩茶的形态特征:叶端扭曲,似蜻蜓头,色泽铁青带褐油润。内质活、甘、清、香,带有明显的岩骨花香。 

  产区    

  武夷山坐落在福建武夷山脉北段东南麓,面积70平方公里,有“奇秀甲于东南”之誉。群峰相连,峡谷纵横,九曲溪萦回其间,气候温和,冬暖夏凉,雨量充沛。地质属于典型的丹霞地貌,多悬崖绝壁,茶农利用岩凹、石隙、石缝,沿边砌筑石岸种茶,有“盆栽式”茶园之称。温和的气候、丰沛的降水滋养着三十六峰、九十九岩上的茶树,形成了“岩岩有茶,非岩不茶”之说,岩茶因而得名。 

  品类    

  武夷山素有茶树品种资源王国之称,据传有近千个茶树品种,茶叶志上记载的仅慧苑岩有名可查的品种就多达264个。 

  武夷岩茶因产茶地点不同,分有正岩茶、半岩茶、洲茶。正岩茶指武夷岩中心地带所产的茶叶,其品质高味醇厚,岩韵特显。半岩茶指武夷山边缘地带所产的茶叶,其岩韵略逊于正岩茶。洲茶泛指靠武夷岩两岸所产的茶叶,品质又低一筹。武夷岩茶产品包括大红袍、名枞、肉桂、水仙、奇种等。 

  大红袍  

  武夷山大红袍为武夷岩茶“四大名丛”之首,素有“茶中之王”的美誉,具有显著的健胃养胃药理作用。大红袍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叶片红绿相间,香气馥郁有兰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韵”明显。 铁罗汉 

  

  武夷最早的名丛。清代郭柏苍《闽产录异》记载:"铁罗汉、坠柳条,皆宋树,又仅止一株,年产少许。"传说铁罗汉的原产地在慧苑岩内鬼洞和竹窠岩长窠。据传,惠安施集泉茶店于19世纪中叶经营武夷岩茶,以"铁罗汉"最为名贵,有疗热病的功效,极受欢迎。 

  白鸡冠 

  白鸡冠之名在明代已有传闻,早于大红袍。白鸡冠树高1.75米,分枝颇多,该树叶色呈淡绿,嫩叶浅绿微黄,叶面开展,春稍顶芽微弯,茸毫显露似鸡冠。这也是白鸡冠名称之由来。 

  水金龟 

  原产于牛栏坑杜葛寨峰下半岩上,后被洪水冲至牛栏坑坑底的兰谷岩。其外形条索肥壮,自然松散,色泽绿褐油润,香气幽长清远,有些类似于梅花香。冲泡后,水金龟的茶汤滋味浓厚甘鲜,润滑爽口,岩韵显;汤色橙黄清澈,叶底肥厚匀齐,红边带朱砂色。 

  工艺    

  武夷岩茶的制作工艺属乌龙茶制作,区别于台湾乌龙茶追求鲜爽的轻发酵轻焙火、安溪乌龙茶追求花香的深发酵低焙火,采用深发酵重焙火做法。 

  一采二倒青,三摇四围水,五炒六揉金,七烘八捡梗,九复十筛分。这四句看似简单的民谣,却包含了武夷岩茶近二十多道的复杂制作工艺。武夷岩茶的手工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工序繁杂、技艺高超,因而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泡法    

  冲泡武夷岩茶选用的茶具以盖碗和紫砂壶为宜。茶壶及茶杯用100℃的沸水冲洗后,将茶叶放入壶中,投茶量约为器具的二分之一左右,冲入沸水,将茶叶快速润茶一次倒出水,再将沸水高冲注入壶内,闷泡5~10秒,然后倒出茶水,分入茶杯享用。三泡后闷泡时间逐泡递增5秒左右。 

  掌故  

  

  武夷山是中国乌龙茶、红茶的发源地,大红袍是武夷岩茶的代表。 

     大红袍得名有多种传说,流传较广的是说明朝洪武十八年,举子丁显赴京赶考,途经武夷山,突然腹痛难忍,巧遇天心永乐禅寺的一位和尚,和尚将自己所藏的茶叶冲泡成茶水给他喝下,不久,丁显的腹痛就好了,继续赶考。丁显考中了状元,衣锦还乡时没有忘记拜谢那位救命恩人——天心永乐禅寺的老和尚,并将身上的状元红袍披在那棵救命茶树上。从此,“大红袍”的茶名就传开了。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