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国内

@全体干饭人:认真吃饭,不负“食”光

日期:2021-12-01      作者:       来源:农业出版社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全世界每年损失浪费超过10亿吨粮食,然而同时饥饿却在继续增加;与此同时,全球每年粮食从生产到零售全环节损失约占世界粮食产量的14%,这个损失降低1个百分点,就相当于增产2700多万吨粮食,够7000万人吃一年。

  据有关科研单位和专家测算,由于农户家庭储粮设施简陋、粮食装卸运输抛洒遗漏、过度或粗放式加工,我国每年造成的粮食损失至少在700亿斤以上,相当于2亿人1年的口粮。粮食增产往往需要在已有产量基础上进行,投入的成本往往更高,减少损失和浪费比促进粮食增产更有效率。 

  今年9月,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召开粮食系统峰会,以提高全球意识,落实全球承诺和行动,实现粮食系统转型,从根本上改变食物生产、加工和消费方式,实现零饥饿世界。粮食产后损失不仅意味着粮食资源和耕地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意味着巨额的财政补贴负担,同时也意味着给生态系统带来额外的压力。 

  本次峰会通过国家间对话,各国政府聚集了企业、社区和民间团体,为148个国家的粮食体系的未来规划道路。超过10万人聚集在一起讨论和辩论解决方案,其中许多方案正在本次峰会上进行分享。 

  农业粮食体系影响着地球的未来。今年7月,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在联合国粮食体系峰会预备会上呼吁各方携手共同大力推动农业粮食体系转型。政府、私营部门、学术界和民间社会同心同德,生产者、经销商和消费者守望相助,共同采取行动,系统落实各项举措,共创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目前,联合国粮农组织已经将节粮减损作为确保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亚太经合组织 (APEC)粮食安全政策伙伴关系机制(PPFS)2014PPFS会议所设定的 “密切伙伴关系、保障粮食安全”主题也将节粮减损作为中心议题之一。 

  当前,新冠疫情、国际性冲突战乱和气候变化三大挑战,使得全球粮食系统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2020年全球共有7.28.11亿人口面临饥饿威胁,全球近1/3人口无法获得充足的食物与营养,同时全球近1/3的食物被损失或浪费,为世界敲响了警钟。完成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12.3,“到2030年零售和消费端全球人均食物浪费量减少一半”的任务非常艰巨。 

  今年910日,国际粮食减损大会在济南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大会致贺信。 

  大会围绕“减少粮食损失浪费,促进世界粮食安全”主题进行深入交流,取得广泛共识,同时发布了《国际粮食减损大会济南倡议》。 

  倡议书中,其中第四点提出:挖掘无形良田潜力,降低产后损失。 

  我们将积极运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加强集约、可持续、低碳的现代化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户提供科学储粮的技术培训和服务,重点加强小农户储粮新装具的推广和使用,提升粮食品质。在技术研发、标准规范、投资引导等方面,推动仓储、运输、加工等环节有机融合、有效衔接,实现产后全过程、系统化节粮减损,建设“无形良田”,实现“无地增产”。 

  在随后的11月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粮食节约行动方案》。方案聚焦全链条多环节开展节粮减损行动,相当于增加了“无形良田”,为进一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开辟了重要途径,从粮食收购、清理烘干、仓储物流、加工利用、销售和消费等环节,全面推进粮食产后各环节减损。明确“十四五”期间,积极推进粮食产后减损技术应用,促进产后各环节减损降耗,进一步制定完善节粮减损相关法律和标准体系,强化科技创新,深入开展爱粮节粮、科学减损宣传教育,使节粮减损和健康消费成效更加显著。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主。节粮减损有助于稳产保供,强化粮食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如何减少粮食产后的可控性损失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指示精神,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有力举措。我国是一个资源极度紧缺的国家,粮食供求关系长期偏紧,减少产后损失潜力巨大,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粮食减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课题之一,在此背景下,由国家粮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现代粮食流通与安全协同创新中心、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共同资助的“粮食产后损失浪费调查及评估技术研究”其综合性研究成果,《中国粮食产后损失研究》近日正式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国粮食产后损失研究》 

  本书是国家粮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 “粮食产后损失浪费调查及评估技术研究”(No:201513004)的综合性研究成果,对我国粮食产后损失进行的总体分析和研究。该项目由南京财经大学牵头,中国农业大学等多所院校和研究院共同承担。项目汇聚了曹宝明教授团队、武拉平教授团队、祁华清教授团队、严晓平教授团队、郑沫利教授团队、吴林海教授团队、李丰教授团队、鞠兴荣教授团队、亢霞研究员团队,形成了国内迄今为止最为庞大的粮食产后损失研究团队。 

  本书在科学测度我国粮食产后损失情况的基础上,分析我国粮食产后损失的内在原因,构建政府主导、企业实施、全民参与共同行动的节粮减损机制,能够有效减少粮食产后各环节的粮食损失,努力形成节约集约、绿色低碳、科学健康的粮食流通方式,提高粮油资源利用率,构筑无形粮田、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科学测度我国粮食产后损失情况是促进节粮减损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本书研究成果,或能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技术效益、生态效益方面释放巨大潜能,为节粮减损工作实践,增进粮食安全提供指导和奠定基础。 

  在研究思路方面,本书根据我国粮食产后系统特点,构建粮食产后损失评估方法体系,科学测定我国粮食产后损失情况,识别不同粮食品种的产后损失特征,分析造成粮食产后损失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节粮减损措施,以便为我国节粮减损工作的推进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和参考。 

  共包括五部分研究内容: 

  ★1.中国粮食产后损失界定  主要包括中国的粮食产后系统、粮食产后损失与浪费概念界定、粮食产后损失分类。 

  ★ 2. 粮食产后损失的评估方法 主要包括粮食产后损失评估的总体设计、粮食产后损失测算方法设计和粮食产后损失调查方法设计。 

  ★3. 粮食产后损失情况 主要利用调查数据,详细分析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甘薯、马铃薯、油菜籽、花生等粮油作物产后损失的环节特征、模式特征以及区域特征。进一步分析谷物类、豆类、薯类、油料作物产后损失的环节特征、模式特征以及区域特征。 

   4. 粮食产后损失的影响因素 主要包括梳理粮食产后损失的分环节影响因素,再从宏观视角探讨经济、社会、自然等环境影响因素;最后基于供应链视角分析影响产后损失的供应链因素。 

   5. 粮食产后减损的对策建议 主要是在梳理国内外粮食产后现行减损措施的基础上,分析中国节粮减损面临的挑战,最后提出节粮减损的对策建议。 

    

  粮食产后系统仅仅是整个粮食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粮食系统涵盖了整个粮食再生产过程,它从粮食生产的要素供应与投入开始,一直延伸到粮食消费过程的结束。具体而言,整个粮食经济系统由三个子系统构成:①粮食产前系统;②粮食生产系统;③粮食产后系统。 

  粮食产后系统连接着粮食生产与消费,以生产过程的终结为起点,以消费过程的终点为终点。粮食产后系统从粮食收获开始到粮食被消费结束,包括七个基本环节,即收获、干燥、储藏、运输、加工、销售、消费。其中收获、干燥、消费3个环节一律属于单一环节,即同一批粮食只流经这些环节一次;而运输、储藏、销售、加工则有可能为非单一环节,即同一批粮食有可能经过多次运输、储藏、加工和销售。对于单一环节的粮食产后的损失而言, 损失数量的测定比较简单,因为它往往属于同一主体行为下的数量减少,而且这类环节一经完成则不再重复;但非单一环节下损失数量的测定则比较复杂,因为非单一环节的可重复性一般意味着粮食权属主体的变更,而不同主体的技术、观念、价值标准或效用评价尺度的不同,将导致同一批粮食在同一环节的不同重复过程中具有不同的损失。 

  与以往相关研究不同,本书以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油菜籽、花生、马铃薯、红薯等主要粮食品种为研究对象,构建适应我国粮食产后系统模式的粮食损失调查评估的指标体系、调查体系、测算体系、对策体系,能够为我国粮食产后损失评估提供科学参考和决策依据。 

相关附件: